第15章
		  原来天幕所言非虚!这位看似只知玩闹、不学无术的表哥,胸中竟真有如此经天纬地的丘壑!
这些想法,每一条都堪称石破天惊,若真能实行……
李锐在一旁听着,起初也有些发愣,但看到王瑾那副震惊到几乎崇拜的模样。
不由得有些不服气地哼了一声,下巴一扬,带着点小骄傲和争强好胜道:
“哼,现在才知道九殿下厉害?我早就知道了!我可是第一个跟着殿下做大事的人!”
其实他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“第一个”,但少年心性,总爱在好友间争个“最早”、“最铁”的名头。
赵庚旭闻言,倒是有点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,心里嘀咕:魅力太大也是一种烦恼。
李锐说的“大事”,便是他俩之前偷偷鼓捣出来的“肥皂”生意。
赵庚旭根据前世模糊的记忆出了大致配方和“限量奢华”、“宫廷御用”的概念营销点子。
李锐则凭借他爹是工部侍郎的便利,搞来些油脂、碱等原材料。
又找太子哥哥要来可靠的工匠,还掏空了自己的小金库负责试制和小规模生产。
两人合作,还真弄出了去污能力远超这个时代澡豆、胰子的肥皂,小小一块雕花精美的肥皂就卖出天价。
在贵族圈子里颇受追捧,让他俩的私房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。
王瑾终于记录完毕,看着纸上条理渐分、虽言语质朴却立意高远、直指要害的几条纲要,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激动,由衷赞道:
“表哥大才!这些想法,看似简单直白,实则深谋远虑,直指积弊根源!
若能徐徐图之,逐步施行,必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”
赵庚旭被夸得有点飘飘然,但一想到这终究还是要交上去的作业,小脸又瞬间垮了下来,哭丧着道:
“好啦好啦,别夸了,再夸这策论也不会自己变出来。
赶紧的,帮我把这些东西弄得像样点,听起来厉害点,字也要写得好看了!”
“王瑾靠你了!不然……三百遍《中庸》啊……那真是会死人的……”
三个脑袋重新凑到一起,在王瑾的精心组织和李锐的插科打诨下。
赵庚旭那些零散跳跃的想法被逐渐串联、润色,形成一篇虽然简短、却已初具骨架、观点惊人的策论。
殿外的夕阳彻底沉了下去,宫灯次第亮起,将三个少年埋头苦思的身影投在窗棂上,拉得很长。
作者有话说:
----------------------
感谢[比心]点墨[比心]世阿[比心]清梨[比心]的灌溉[撒花][撒花]
第12章
御书房内,灯火通明。
文宗皇帝赵衍拿着那薄薄几页策论,初时只是随意翻阅,目光带着几分审视和或许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。
然而,随着目光逐行扫过那些虽字迹略显稚嫩、甚至有些语句还需推敲。
但其内核却无比清晰锐利的条陈,他的神色渐渐变了。
先是惊讶,眉头微微挑起;继而是不敢置信,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些。
到最后,已是毫不掩饰的惊喜与震撼!
他反复看了两遍,尤其是“糊名誊录”、“分级考试以策论为主”、“工学并举、技优则仕”等几条,手指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用力,捏得纸张边缘都有些发皱。
这……这真是小九那个整天只想着吃喝玩乐、被太傅评为“朽木”的小子写出来的?
虽然还有些粗糙,许多细节亟待完善,推行更需循序渐进、逐年增改。
但其核心策略与方法,却如同利剑,直指当下世家垄断官场、把持舆论的积弊核心!
若能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,十年,二十年,必能从根本上扭转“只知世家、不知皇权”的局面。
将官员的选拔牢牢把握在帝王手中!不用受世家的掣肘。
他原本只是想逼一逼小九,顺便试探一下。万万没想到,竟是如此大的惊喜!这孩子脑子里,真有点石破天惊的东西!
“好!好!好!”
皇帝连说三个好字,声音中气十足,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。
“朕竟不知,小九还有如此见识!真是……真是天佑我大颂!”
赵庚旭本来正忐忑不安地站着,小眼神偷偷瞄着父皇的脸色。
听到这连声夸赞,顿时有点不好意思起来,小脸微红,扭捏了一下,小声道:
“也……也没有很好啦……是王瑾和李锐写得好,我只是嘴巴动一动,父皇您别夸了,再夸儿臣要飘起来了。”
皇帝被他这小模样逗乐了,朗声笑道:
“哈哈哈!该夸就得夸!
朕的儿子有如此大才,朕心甚慰!
你那两个伴读也不错,当赏!”
太子赵庚明在一旁心中也是惊叹不已,他知道小九时常有些奇思妙想。
但他从未想过,小九竟在治国大略上也有如此巧妙的想法。
“父皇所言极是。”
太子压下心绪,恭敬道。
“九弟此策,虽言语质朴,却深谋远虑,直指要害。儿臣初看时,亦是震惊不已。”
“只是其中诸多细节,如糊名誊录的具体操作、工学院的设立与考评,如何应对世家,都需召集重臣,细细斟酌,稳妥推行。”
“这是自然!”皇帝大手一挥,目光灼灼。
“如此良策,必不能今年仓促推行,但也不能拖。
明日我会在朝中宣布此策,明年开始实行,其余细节让臣工们再行补充商讨。”
他看向太子,眼中满是欣慰,“你们兄弟二人,皆是朕的骄傲。”
然而,太子的脸色却渐渐凝重起来。
他沉吟片刻,声音压低了些,带着一丝沉重:
“父皇,正因九弟此策如此重要,触及世家根本利益。
儿臣以为,我们更需谨慎,甚至……行非常之法。”
“近日来,已有不少世家官员或明或暗向儿臣示好,进献厚礼。
言语间多有试探,其意不言自明——便是想借东宫之势,压制甚至……”
“除掉即将崛起的九弟,维持他们固有的权势。”
皇帝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,如淬寒冰。
太子继续道:“这些‘贡献’,儿臣已暂且收下,虚与委蛇,假意应承,为麻痹他们,引蛇出洞。”
“儿臣以为,从明日起,明面上东宫需与九弟不合,甚至需制造些不大不小的‘争端’,方能更好地扰乱世家视线。
让他们以为有机可乘,更深入地跳进我们预设的局中,从而露出更多马脚。”
他看向皇帝,目光坚定道:“明日早朝,议论此策时,儿臣会发言,假意反对。
“届时,还请父皇……驳斥儿臣,甚至……可透露些许对儿臣失望、或有易储之念的意思。”
“如此,那些观望的世家才会更坚信东宫失势,九弟崛起,才会更尽心的扶持东宫与小九打擂台,将势力与把柄暴露出来。”
“九弟年纪尚小,只需在一旁看着便好,不必忧心,一切有我与父皇。”
站在一旁,原本因为被夸奖而有点小得意的赵庚旭,听到这里,小脸瞬间垮了下去。
他仰头看着太子,眼圈微微发红,声音里带上了委屈,下意识地想去拉太子的衣袖:
“太子哥哥……以后……以后我是不是不能去东宫找你了?
不能一起用膳了?我……我不想要当什么显宗……为什么是我?”
太子心中猛地一酸,伸出手,轻轻揉了揉赵庚旭的头顶:
“小九,听话。现在的情势,已不能由着我们自己的心意来了。”
“若不如此,步步为营,只怕……真会如天幕所示,我颂朝山河破碎,险些亡国。”
“你想想那些未来可能因战乱流离失所、被蛮夷铁蹄践踏、被世家豪强层层盘剥的黎民百姓……”
“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,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。”
“我们享受着锦衣玉食、站在这个国家的权利巅峰,总得为他们做些什么?”
赵庚旭看着太子,再想想天幕上看到的血腥画面。
他终究只是瘪了瘪嘴,带着点哭腔,乖乖地说道:“……好”
皇帝看着这一幕,心中亦是感慨万千,既对幼子的委屈有些无奈,又欣慰自己所教养的太子如此深明大义。
他清了清嗓子,开口道:
“小九,明日早朝,你也一同来。有些事,你也该亲眼看看,亲身经历。”
赵庚旭:“!!!”早朝?!
天还没亮就要起床?!站在那一动不能动好几个时辰?!
他的脸苦得能滴出汁来,简直比听到抄三百遍《中庸》还要绝望。
“父、父皇……儿臣……儿臣年纪尚小,怕是起不来……也站不住……”
皇帝瞪了他一眼:“朕像你这么大时,早已寅时起身读书习武了!此事已定,休得多言!”
这些想法,每一条都堪称石破天惊,若真能实行……
李锐在一旁听着,起初也有些发愣,但看到王瑾那副震惊到几乎崇拜的模样。
不由得有些不服气地哼了一声,下巴一扬,带着点小骄傲和争强好胜道:
“哼,现在才知道九殿下厉害?我早就知道了!我可是第一个跟着殿下做大事的人!”
其实他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“第一个”,但少年心性,总爱在好友间争个“最早”、“最铁”的名头。
赵庚旭闻言,倒是有点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,心里嘀咕:魅力太大也是一种烦恼。
李锐说的“大事”,便是他俩之前偷偷鼓捣出来的“肥皂”生意。
赵庚旭根据前世模糊的记忆出了大致配方和“限量奢华”、“宫廷御用”的概念营销点子。
李锐则凭借他爹是工部侍郎的便利,搞来些油脂、碱等原材料。
又找太子哥哥要来可靠的工匠,还掏空了自己的小金库负责试制和小规模生产。
两人合作,还真弄出了去污能力远超这个时代澡豆、胰子的肥皂,小小一块雕花精美的肥皂就卖出天价。
在贵族圈子里颇受追捧,让他俩的私房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。
王瑾终于记录完毕,看着纸上条理渐分、虽言语质朴却立意高远、直指要害的几条纲要,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激动,由衷赞道:
“表哥大才!这些想法,看似简单直白,实则深谋远虑,直指积弊根源!
若能徐徐图之,逐步施行,必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”
赵庚旭被夸得有点飘飘然,但一想到这终究还是要交上去的作业,小脸又瞬间垮了下来,哭丧着道:
“好啦好啦,别夸了,再夸这策论也不会自己变出来。
赶紧的,帮我把这些东西弄得像样点,听起来厉害点,字也要写得好看了!”
“王瑾靠你了!不然……三百遍《中庸》啊……那真是会死人的……”
三个脑袋重新凑到一起,在王瑾的精心组织和李锐的插科打诨下。
赵庚旭那些零散跳跃的想法被逐渐串联、润色,形成一篇虽然简短、却已初具骨架、观点惊人的策论。
殿外的夕阳彻底沉了下去,宫灯次第亮起,将三个少年埋头苦思的身影投在窗棂上,拉得很长。
作者有话说:
----------------------
感谢[比心]点墨[比心]世阿[比心]清梨[比心]的灌溉[撒花][撒花]
第12章
御书房内,灯火通明。
文宗皇帝赵衍拿着那薄薄几页策论,初时只是随意翻阅,目光带着几分审视和或许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。
然而,随着目光逐行扫过那些虽字迹略显稚嫩、甚至有些语句还需推敲。
但其内核却无比清晰锐利的条陈,他的神色渐渐变了。
先是惊讶,眉头微微挑起;继而是不敢置信,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些。
到最后,已是毫不掩饰的惊喜与震撼!
他反复看了两遍,尤其是“糊名誊录”、“分级考试以策论为主”、“工学并举、技优则仕”等几条,手指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用力,捏得纸张边缘都有些发皱。
这……这真是小九那个整天只想着吃喝玩乐、被太傅评为“朽木”的小子写出来的?
虽然还有些粗糙,许多细节亟待完善,推行更需循序渐进、逐年增改。
但其核心策略与方法,却如同利剑,直指当下世家垄断官场、把持舆论的积弊核心!
若能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,十年,二十年,必能从根本上扭转“只知世家、不知皇权”的局面。
将官员的选拔牢牢把握在帝王手中!不用受世家的掣肘。
他原本只是想逼一逼小九,顺便试探一下。万万没想到,竟是如此大的惊喜!这孩子脑子里,真有点石破天惊的东西!
“好!好!好!”
皇帝连说三个好字,声音中气十足,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。
“朕竟不知,小九还有如此见识!真是……真是天佑我大颂!”
赵庚旭本来正忐忑不安地站着,小眼神偷偷瞄着父皇的脸色。
听到这连声夸赞,顿时有点不好意思起来,小脸微红,扭捏了一下,小声道:
“也……也没有很好啦……是王瑾和李锐写得好,我只是嘴巴动一动,父皇您别夸了,再夸儿臣要飘起来了。”
皇帝被他这小模样逗乐了,朗声笑道:
“哈哈哈!该夸就得夸!
朕的儿子有如此大才,朕心甚慰!
你那两个伴读也不错,当赏!”
太子赵庚明在一旁心中也是惊叹不已,他知道小九时常有些奇思妙想。
但他从未想过,小九竟在治国大略上也有如此巧妙的想法。
“父皇所言极是。”
太子压下心绪,恭敬道。
“九弟此策,虽言语质朴,却深谋远虑,直指要害。儿臣初看时,亦是震惊不已。”
“只是其中诸多细节,如糊名誊录的具体操作、工学院的设立与考评,如何应对世家,都需召集重臣,细细斟酌,稳妥推行。”
“这是自然!”皇帝大手一挥,目光灼灼。
“如此良策,必不能今年仓促推行,但也不能拖。
明日我会在朝中宣布此策,明年开始实行,其余细节让臣工们再行补充商讨。”
他看向太子,眼中满是欣慰,“你们兄弟二人,皆是朕的骄傲。”
然而,太子的脸色却渐渐凝重起来。
他沉吟片刻,声音压低了些,带着一丝沉重:
“父皇,正因九弟此策如此重要,触及世家根本利益。
儿臣以为,我们更需谨慎,甚至……行非常之法。”
“近日来,已有不少世家官员或明或暗向儿臣示好,进献厚礼。
言语间多有试探,其意不言自明——便是想借东宫之势,压制甚至……”
“除掉即将崛起的九弟,维持他们固有的权势。”
皇帝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,如淬寒冰。
太子继续道:“这些‘贡献’,儿臣已暂且收下,虚与委蛇,假意应承,为麻痹他们,引蛇出洞。”
“儿臣以为,从明日起,明面上东宫需与九弟不合,甚至需制造些不大不小的‘争端’,方能更好地扰乱世家视线。
让他们以为有机可乘,更深入地跳进我们预设的局中,从而露出更多马脚。”
他看向皇帝,目光坚定道:“明日早朝,议论此策时,儿臣会发言,假意反对。
“届时,还请父皇……驳斥儿臣,甚至……可透露些许对儿臣失望、或有易储之念的意思。”
“如此,那些观望的世家才会更坚信东宫失势,九弟崛起,才会更尽心的扶持东宫与小九打擂台,将势力与把柄暴露出来。”
“九弟年纪尚小,只需在一旁看着便好,不必忧心,一切有我与父皇。”
站在一旁,原本因为被夸奖而有点小得意的赵庚旭,听到这里,小脸瞬间垮了下去。
他仰头看着太子,眼圈微微发红,声音里带上了委屈,下意识地想去拉太子的衣袖:
“太子哥哥……以后……以后我是不是不能去东宫找你了?
不能一起用膳了?我……我不想要当什么显宗……为什么是我?”
太子心中猛地一酸,伸出手,轻轻揉了揉赵庚旭的头顶:
“小九,听话。现在的情势,已不能由着我们自己的心意来了。”
“若不如此,步步为营,只怕……真会如天幕所示,我颂朝山河破碎,险些亡国。”
“你想想那些未来可能因战乱流离失所、被蛮夷铁蹄践踏、被世家豪强层层盘剥的黎民百姓……”
“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,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。”
“我们享受着锦衣玉食、站在这个国家的权利巅峰,总得为他们做些什么?”
赵庚旭看着太子,再想想天幕上看到的血腥画面。
他终究只是瘪了瘪嘴,带着点哭腔,乖乖地说道:“……好”
皇帝看着这一幕,心中亦是感慨万千,既对幼子的委屈有些无奈,又欣慰自己所教养的太子如此深明大义。
他清了清嗓子,开口道:
“小九,明日早朝,你也一同来。有些事,你也该亲眼看看,亲身经历。”
赵庚旭:“!!!”早朝?!
天还没亮就要起床?!站在那一动不能动好几个时辰?!
他的脸苦得能滴出汁来,简直比听到抄三百遍《中庸》还要绝望。
“父、父皇……儿臣……儿臣年纪尚小,怕是起不来……也站不住……”
皇帝瞪了他一眼:“朕像你这么大时,早已寅时起身读书习武了!此事已定,休得多言!”